劇情介紹(1925蘇聯電影 戰艦波將金號/波坦金戰艦/波特蘭戰艦 內戰/海戰/ DVD)
畫質情況:清晰
影片描述在1905年發生於波坦金號戰艦上的壹次嘩變,該艦原是帝俄海軍的驕傲,但壹連數月夥食太差,肉都長滿了蛆,水兵因抱怨夥食而遭軍官擊斃,由此引發叛變。軍艦開到奧德薩石階接受人民的食物補給,但步兵趕到鎮壓,發生了階梯上的大屠殺.直到今天,愛森斯坦的《波坦金戰艦》仍被視為蘇聯蒙太奇理論的經典代表,在影像和聲音的沖擊辯證中,《戰艦波將金號》更成為探索愛森斯坦形式美學的重要指標。
蒙太奇(Montage),字面解釋為“剪接”之意,然而就本質而言,蒙太奇是指電影創作過程中處理時間和空間的藝術手法。1920年代以維爾托夫(Dziga Vertov)、庫列雪夫(Lev Kuleshov)、普多夫金(Vserolod Pudovkin)、愛森斯坦等蘇聯導演掀起的蒙太奇藝術風潮,即是針對電影剪接的壹系列影像實驗,也從此讓電影脫離固定的、線性的敘事,開展了純粹影像藝術的形式探索。其中,愛森斯坦所提出的“撞擊理論”——將電影視為壹個有機體,透過每個單壹、無意義的鏡頭組合,自然撞擊、彼此沖擊而形成新的意義——更被視為蒙太奇理論的精髓。
1925年完成的《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的第二部作品,拍攝之初,原本是為了再現並宣揚1905年蘇維埃工人革命的始末及理念,但愛森斯坦卻將影片濃縮為波將金戰艦的反叛及與沙皇軍隊的對抗上,奠基於五幕劇的古典戲劇結構之上,成就了這部蒙太奇美學的經典之作。
影片共分五段:第壹段“人與蛆”以戰艦上水手工人被迫食用腐肉的不公平待遇埋下反動的伏筆;第二段“但澤港的戲劇”船長處決反對者,引發船員的叛亂,占領船艦;第三段“死者的控訴”趨向暫時的沈靜,在哀悼戰鬥傷亡者的挽歌中,迎向下壹段的激烈對抗;第四段“奧德薩階梯”是影史最經典的片段,波將金戰艦上的水手和奧德薩港的百姓結合為庶民的力量,卻在階梯上遭沙皇軍隊突然的鎮壓,四處逃竄的民眾死傷遍野,其中,嬰兒車滑落階梯的危險畫面也成為後人仿效致敬的經典鏡頭;第五段“與艦隊相會”歷經暴力和混亂之後,影片在壓抑和緊張的氣氛中邁向最後的決戰與勝利。
《戰艦波將金號》的成功不僅在於愛森斯坦蒙太奇理念的完整呈現,片中豐富的影像元素、隱喻、母題串聯、純粹音樂性的形式建構、以及形式概念的辯證思考,即使百年後的今天,本片仍具有無法超越的藝術價值,或許就像片中那只運用蒙太奇手法而站起的石獅,影史地位永遠屹立不搖。